close

au (1)  

金銀幣文化賞析:承載600年藏傳文化 祈願雪域高原吉祥美滿——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紀念金幣賞析

 

八、九月的拉薩,陽光明媚、秋高氣爽,大昭寺、八廓街上朝聖、轉經的人們依舊絡繹不絕,但與往時的不同,沿街的國旗、彩旗和紅燈籠,把整個城市裝扮的喜氣洋洋。沒錯,藏族同胞正以飽滿的熱情和燦爛的笑容迎接“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大慶的到來。

 

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正式宣告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時光流轉,50年後的金秋9月再次來臨,相同的季節、還是那片雪域高原,不同的是經過50年的歲月洗禮,西藏自治區的繁榮發展、人民的安居樂業、藏族文化的持續積澱、不同民族間同胞情感的交流互通。

 

為了紀念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中國人民銀行於7月16日發行了“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金銀紀念幣”一套,包括金幣和銀幣各一枚。幣面圖案符號化、簡潔化和設計化的體現了西藏地域文化和50年來的發展成就。其中,1/4盎司金幣的圖案——藏戲表演藝術造型,襯以傳統吉祥紋飾組合設計,洋溢著濃郁的藏族文化特色,尤其吸引筆者的喜愛。作為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藏區特有的表演藝術形勢,這是“藏戲”首次呈現幣端,展示於世人面前。

 

細觀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1/4盎司金幣上的藏戲表演藝術造型,以傳統面具作為演員的面部裝扮,戲衣具有藏族的肥腰、長袖、大襟、袒臂等特點,具有鮮明的藏域民族風格和高原雪域特色。初看該枚金幣圖案,奇裝異服,尤其圖騰化、略帶恐怖感的面具,給人強烈的異域神秘感和刺激。但觀賞片刻便發現驚喜不斷:飄逸的頭飾彩帶、動感十足的舞姿動作,讓這位藏戲表演者似乎在幣面上“活”了起來;多層的浮雕效果,藏戲表演者自身以及與身後祥雲般的吉祥圖案之間明暗輝映、對比,手持物件的“破畫面”設計…總而言之,層次感、立體感十足,人物造型活靈活現,耐人品味。

 

 

 

提起藏戲,很多人或許比較陌生,豈不知其具有600餘年的發展歷史,比被譽為國粹的京劇還早400多年,被譽為藏文化的“活化石”。筆者調研發現,其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劇碼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

 

 

 

眾所周知,宗教文化賦予了這片雪域高原虔誠而又神秘的色彩,其任何一種傳統的藝術表演形勢也自然富含宗教文化的血統。藏戲也不例外,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藏戲種類繁多,但主流的是藍面具藏戲,就面部裝扮和服飾特點來看,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1/4盎司金幣所呈現的便是藍面具藏戲。據瞭解,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聖的群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

 

 

 

藏戲藝術作為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勢,以此作為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1/4盎司金幣的背面圖案,最恰當不過。紀念幣的收藏屬性和“真金不怕火煉”的品格,可以將西藏這獨有的藝術形式及其背後源遠流長的藏傳文化傳揚光大,更是對西藏文明600年傳承的一種認可。另外,襯以的傳統吉祥紋飾,不僅讓整個畫面飽滿、富有地域特色,更是對這片雪域高原的吉祥祝福。

 

 

arrow
arrow

    香港大洋金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